
武岡雙峰山洪覺禪寺,創(chuàng)自清初康熙三年(1664)甲辰,開山和尚為臨濟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第四世渠山妙隨禪師。
渠山(1581—1669),名妙隨,云南晉寧人,俗姓李。生于明萬歷九年(1581)辛巳,二指相連,鄉(xiāng)人驚異。明萬歷三十三年(1605),師二十四,投雞足山碧云寺禮效和薙染。明萬歷三十六年(1608),師年二十七,依本山獅子林白云受具。明天啟元年(1621),師四十,參余山道瑞于貴州崇寧,得印可。為象牙性梃法孫,破山海明三傳弟子,臨濟宗第三十四世。明崇禎十七年(1644),師年六十三,適古源海鑑兩參靈隱印文未契,遂來參渠山。渠山攜古源海鑑往楚。
順治二年(1645),來武岡,行腳各地,后擇地雙峰山,“蓐草而基,乞缽面席”,以募化所得擬建寺??滴醵辏?663),得武岡知州吳從謙相助,于翌年締構(gòu)洪覺寺??滴跗吣辏?668),武岡知州吳從謙為洪覺寺規(guī)范基地范圍,使禪和清修,免鄉(xiāng)民騷擾。吳從謙曾撰《雙峰山禪院記》,以頌渠山威德。相傳,吳從謙后來棄官出塵,出家雙峰山洪覺寺。

渠山生前嘗著《采薇歌》、《牧牛頌》等,“語多沉痛迷離,細按之,皆南明舊事也”。寂于康熙三年(1664)甲寅六月。付法元甫香祀禪師,繼席雙峰山洪覺寺。
元甫禪師(1621—1678),名香祀。俗姓劉,父名君泰,母楊氏。武岡小東發(fā)廣竹村人。七歲甘素,十歲依雙峰山親應大師為徒,后為渠山禪師侍者,拜卯玄師為徒,力事參究。后得渠山印可,繼席雙峰山洪覺寺。康熙十七年戊午五月,建立“淨鑑寶華輪”。寂后付席傾塵禪師。
傾塵禪師,本府南路西嶺唐氏子。行年廿,看破世間空境。一日同鄉(xiāng)鄰人往武攸,有異人花于路,向子曰:“盍不出塵乎?”答曰:“出何塵?”對曰:“唯心自在。”行至此地,一見大師,削發(fā)為徒,名曰:“傾塵”。侍師八載,未嘗一日息安。遵師誨訓,正守清規(guī)。行其威德,并無半句離耳。送師入塔,滿足孝思。

壬辰年,四方檀越居士暨法眷人等啟請,復至雙峰法席。那時間頹綱壞目、廢產(chǎn)失業(yè),特地重新,乃僧之志。煮粥熬湯,受盡多少苦楚。歸贖本山,并轉(zhuǎn)法器什物等項。培植樹株,堂禁山河,修補寺院,復興常住。但托坪團簡家沖,有腳庵,名曰:“廣福庵”,蒙劉、席二憲親點祖為住持之僧。復后,募叩眾善人等,將鐘鼓、佛像、庵院,一概重興補葺。僧之為人,出於本性,一生勤儉力為,而治家大道,克合半佐。并且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。積道德以仁義,鼎邪正、去妄情,乃治心之實。勸善規(guī)過,平怨息訟,施茶解渴,修路架橋,無論大小功,因隨緣布施。
壬戌年間,合諸山緇俗人等,請入方丈,開期說戒,上堂將常住法堂源流,因地山河什物等,付與眾等。
傾塵之后,次第相承,先后有新元、明修、素梅、翠林等相繼住持雙峰山洪覺禪寺。到了民國,則先后有常悟、端效等老和尚主席。在端效老和尚主席期間,開期傳戒,影響周邊地區(qū),與云山勝力寺并稱武岡二大叢林、二大戒堂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內(nèi)容來源于小武 ,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注冊用戶自發(fā)貢獻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武岡人網(wǎng)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(wù),不擁有其著作權(quán),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。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(nèi)容,請通過郵箱(admin@4305.cn)進行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(quán)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