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月三,地米菜煮雞蛋的來歷,在我們這里有這樣一個傳說:三國時期,名醫(yī)華佗來沔城采藥,一天,偶遇大雨,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,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癥,痛苦難堪。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,并在老者園內(nèi)采來一把地米菜,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。老者照辦,服蛋三枚,病即痊愈。此事傳開,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,熱潮遍及城鄉(xiāng)。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,因此,三月三,地米菜煮雞蛋,就在沔陽形成了風俗。以后逐漸傳開,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。
三月三,地米菜煮雞蛋,這里我們家喻戶曉的一個民間風俗。每到這一天,人們就從田野里采來一把地米菜,洗凈后放入鍋內(nèi),加適量水,配上桂皮、八角茴、五香粉、醬油等佐料,同雞蛋一起煎煮,將雞蛋煮熟后撈起食之,這既是美味食品,又可以健身治病。
地米菜,一名薺菜,又名地花子。《本草綱目》載:佛家常以薺菜作挑燈杖,據(jù)說夏日可驅(qū)除蚊蟲,故薺菜又名護生草。
地米菜,屬十字花科。一、二年生草本。基出葉叢生,羽狀分裂或不分裂,葉被毛茸。春天開花,總狀花序,花小,白色。短角果,內(nèi)含多數(shù)種子。性喜溫和,耐寒力強。野生于田野。嫩株作蔬菜;帶花果的全草入藥,性涼,味甘淡,功能涼血、止血,主治吐血、尿血、崩漏、痢疾等癥。
地米菜是一種美味佳肴。早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我們的祖先就把地米菜作為美味佳肴了。《詩經(jīng)·谷風》載:“誰謂茶苦,其甘如薺。”在我們這里流傳著一首歌謠,也是贊美地米菜是一種美味佳肴的。歌謠是:“地米菜,蒸蒸菜,一陣香氣飄門外,好吃婆娘聞到了,急急忙忙拿碗來,吃了一碗又一碗,厚著臉皮還要帶。”將雞蛋連同地米菜煎煮,讓汁滲入蛋內(nèi),可使蛋連同地米菜煎煮,讓汁滲入蛋內(nèi),可使蛋味更加鮮美,人人愛食,這可能是這個風俗在民間盛行的一個原因。
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地米菜有較好的藥用價值,能健身治病。藥理分析資料表明:地米菜營養(yǎng)豐富,500克地米菜含蛋白質(zhì)21.2克,糖24克,脂肪1.6克,粗纖維5.6克,鈣1.68克,磷0.2999克,以及維生素B1、B2、B6、C等,它還含有精氨酸、天冬氨酸、甘氨酸、蛋氨酸、谷氨酸等十余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。春天食地米菜有健身作用。據(jù)醫(yī)學家認為:地米菜具有利尿、散熱、收縮血管及止血作用,且能輕度擴張冠張動脈、降壓和收縮子宮,是防治高血壓、冠心病、蕁麻疹、腎炎及有經(jīng)過多的良藥。
![]()
![]()
免責聲明: 本文內(nèi)容來源于星星戀娟 ,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立場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注冊用戶自發(fā)貢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武岡人網(wǎng)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,不擁有其著作權,亦不承擔相應法律責任。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本站中有涉嫌抄襲的內(nèi)容,請通過郵箱(admin@4305.cn)進行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(nèi)容。